你应该带孩子去参加葬礼吗?

母亲和婴儿在葬礼上

Getty Images / Rich Legg / E+

孩子是否应该参加葬礼是父母普遍但重要的关注点,这与孩子的具体年龄无关,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成熟程度以及你与他们的对话。如果发生了与你的孩子认识和爱的人有关的死亡,你应该考虑带你的孩子参加葬礼。以下是你做决定时需要考虑的一些事情。

考虑孩子的行为

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幼儿的行为。如果你的孩子能够安静地坐很长一段时间,那么他们就不太可能造成干扰在葬礼上。但是,如果他们非常活跃,或者在无聊的时候很难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你可能会想要预约一个保姆。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你要尊重死者的家人。你自己的家人可能比同事的家人更能容忍你蹒跚学步的孩子天生的粗暴行为。

但也有可能是这样,其他孩子也会参加,或者孩子们参加有关生与死的仪式是被期待的(文化上或其他方面)。给那些你知道会参加的人打几个电话,会对你的决策过程大有帮助。

考虑他人的行为

你的孩子可能不是唯一一个你应该考虑他们的行为的人。虽然葬礼可以是安静、庄严的事情,但可以理解的是,葬礼是人们充满压倒性情感的地方。

人们会被看到哭泣,包括那些可能会公开哭泣,大喊,崩溃,说一些可能会吓到你的孩子的话。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同理心对他们周围的人来说,最好不要参加葬礼。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孩子会有什么反应,最好马上开始谈论这件事。

带孩子去参加葬礼

尽快开始谈论死亡。如果你感觉非常情绪化,担心崩溃,在你开始讨论之前,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来悲伤。

然而,不要试图等到你的悲伤全部或大部分过去,因为这些事情需要时间是很自然的,你想让你的孩子知道,为死亡和失去感到悲伤是可以的。尽量满足你的孩子目前的理解水平。如果可能,联系其他情况,但如果没有,重新开始。

用最简单的语言解释死亡的含义。(例如,你可以说:“妈妈的表弟去世了。这意味着她已经死了,我们不能再见到她了。”)避免使用模糊的词语(如passed on, expired, departed),并且尽可能具体。

不要告诉蹒跚学步的孩子,死者已经睡着了,或者再也不会醒来了。

睡眠是你孩子生活中如此重要的一部分,以至于他们可能会开始建立联系,害怕他们也可能会睡着,永远不会醒来,或者你可能也会这样做。在你们讨论过死亡能带来什么之后,可以把这个话题放在一边,以后再去看看,因为你的孩子有问题。

如果你不明白,就不要反复地谈论这件事,也不要试图引起一个明显的回应。蹒跚学步的孩子不太可能立即处理如此复杂的情况。只是要意识到以后有机会提供清晰的信息,暂时保持简单。

谈论颁奖典礼

你想要进行的其他对话是关于仪式本身的。就像你谈论医生的预约或参观博览会一样,当他们参加葬礼时,你要让他们知道将要发生的事情。

先跟他们说一些他们知道的事情,比如他们会穿什么,服务会在哪里,以及他们认识的人会在那里。一定要谈谈他们需要如何表现,以及在场的人可能会如何哭泣或难过。

即使你可能已经解释了你希望他们如何表现,但我们说的是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很难预测会发生什么。

如果有必要,为了他人的利益,准备好让你的孩子离开服务。

如果完全参与葬礼对你的个人心理健康非常重要,考虑让一个朋友或保姆参加,这样他们可以带你的孩子出去或散步,如果他们感到无聊和吵闹。

记住服务的时间,准备好零食、饮料和舒适的物品。当然,要知道洗手间在哪里,以防需要尿布和便盆。

把小孩留在家里

首先,不要担心。你的孩子并不真正理解这种结束的想法。他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有时是几年之后才会结束。当他们成熟的时候,你会和他们讨论和解释一些事情,尤其是当逝者和他们很亲近的时候(比如父母、阿姨或保姆)。

结束也来自经历其他大大小小的死亡和损失。宠物或植物的死亡,或者好友的离去,都有助于他们理解什么是悲伤。

一旦你在情感上有能力与你的孩子展开对话。不过,不要担心会掉眼泪。让你的孩子明白悲伤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这真的很重要。

确保你承认你的孩子可能有任何感觉。他们可能不会马上做出反应,也不会以你期望的方式做出反应。

他们最常表达的感觉就是思念逝者,希望能和逝者共度时光。不断强调这个人已经死了,但不要阻止他们用悲伤、快乐甚至愤怒的语言谈论这个人。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和你的孩子单独举行一个小型的追悼会,甚至可以和其他认识死者但孩子没有参加葬礼的人合作。你可以在晚些时候把花带进坟墓,连同一张卡片或孩子画的画,或者创造一个新的家庭传统,以纪念和纪念逝者为中心。

这个页面有用吗?
1源
华体会体育吧“Verywell Family”只使用高质量的来源,包括同行评议的研究,来支持我们文章中的事实。阅读我们的编辑过程了解更多关于我们如何进行事实核查,并保持我们的内容准确、可靠和值得信赖。
  1. Schonfeld DJ, Demaria T。支持悲伤的孩子和家庭儿科.2016, 138 (3) doi: 10.1542 / peds.2016 - 2147